診斷
根據月經期下腹墜痛,婦科檢查無陽性體征,臨床即可診斷。
鑒別診斷
痛經指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無器質性病變。應與異位妊娠、宮內妊娠流產、黃體破裂、卵巢囊腫蒂扭轉、盆腔炎性疾病、急性闌尾炎等疾病鑒別。
1.子宮內膜異位癥
(1)癥狀:痛經、不孕。
(2)婦科檢查及輔助檢查:盆腔檢查發現內異癥病灶;影像學檢查(盆腔超聲、盆腔CT及及MRI)發現內異癥病灶,血清CA125水平輕、中度升高。
(3)腹腔鏡檢查:腹腔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內異癥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鏡下見到大體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對可疑病變進行活組織檢查即可確診。
2.子宮腺肌病
?、侔Y狀:痛經;月經異常(可表現為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及不規則出血);
?、趮D科及輔助檢查:子宮增大、壓痛等;影像學檢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治則治法
止痛為核心,以調理胞宮、沖任氣血為主,經期重在調血止痛以治標,及時緩解疼痛;平素辨證求因以治本。
痛經在女性中是常見的癥狀,未婚前痛經待年長后特別是婚后生育過后,痛經自然會消失,可不必治療。個別情況除外。但是痛經的疼痛時間長達3天者,影響生活者應當予以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以止痛,鎮靜為主。
1.一般治療(1)重視心理治療,消除緊張和顧慮。(2)足夠的休息和睡眠,規律而適度的鍛煉,戒煙。(3)疼痛不能忍受時輔以藥物治療。
2.藥物治療(1)對于無生育要求的子宮腺肌癥引起的痛經,曼月樂環為首選。(2)口服避孕藥:適用于要求避孕的痛經婦女,有效率達90%以上。(3)非處方藥:對乙酰氨基酚、對乙酰氨基酚加帕馬溴、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
預防與調護
經期:保持外陰清潔,防止疾病產生。禁止性交、盆浴、陰道沖洗和游泳。避寒涼,不冒雨涉水、冷水洗腳淋浴。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飲食有節,注意飲食調攝,宜食清淡而富有營養的食物。調和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經前期:控制情緒,精神放松,保持經前心情愉快,避免壓力過大,不熬夜,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膩,勿貪涼,適度鍛煉。
經后期:適寒溫。經后期注意調攝寒溫,經后期身體衛外能力差,應盡量避免受寒、冒雨、涉水等,以防為寒濕所凝;節飲食,經后期不宜過食寒涼冰冷之物,以免經脈壅澀,血行受阻;調情志,經后期要情緒穩定,心境安和,避免七情過度。
積極正確地檢查和治療婦科病,月經期應盡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婦科檢查及各種手術,防止細菌上行感染?;加袐D科疾病,要積極治療,以祛除引起痛經的隱患。
練習瑜珈,彎腰,放松等動作更能松弛肌肉及神經,且體質增強有助改善經痛。
多喝熱牛奶。如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熱牛奶可以緩解痛經。
如出現劇烈性痛經,甚至昏厥,應先保暖,再予解痙鎮痛劑。
臨床表現
1.原發性痛經在青春期多見,常在初潮后1~2年內發病。伴隨月經周期規律性發作的以小腹疼痛為主要癥狀。繼發性痛經癥狀同原發性痛經,由于內膜異位引起的繼發性痛經常常進行性加重。
2.疼痛多自月經來潮后開始,最早出現在經前12小時,以行經第1日疼痛最劇烈,持續2~3日后緩解。疼痛常呈痙攣性。一般不伴有腹肌緊張或反跳痛。
3.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癥狀,嚴重時面色發白、出冷汗。
4.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