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人群
1、牙齒擁擠、牙縫過寬者。
2、前牙反(地包天)、深覆頜(齙牙)、上下前牙前突(開合)者。
3、鄰牙傾斜者。
禁忌人群
1、牙周炎活動期患者。
2、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血液病。
3、高血壓、心臟疾病、腦血管等疾病患者。
4、精神疾病、嚴重精神衰弱、心理素質不穩定者。
5、對麻醉藥物過敏者。
6、嚴重出血性疾病患者或最近長期持續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者。
7、特殊時期女性,如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
技術/手術風險
1、口腔黏膜損傷
一些位于唇頰側或舌腰側的加力裝置如彈簧、牽引鉤、各種圈、曲、鋼絲游離端以及伸展過度的基托邊緣,都有可能對口腔軟組織造成刺激而形成損傷,有時可引起創傷性潰瘍。
2、牙齒異常松動
牙齒受適宜矯治力作用而移動的過程中,由于牙周組織處于改建的狀態,故牙齒有輕度的松動,一般屬正常情況。但如發生異常松動,除了檢查是否作用力過大,還應檢查是否存在早接觸或牙合干擾,如果牙齒移動過程中發生明顯的牙合創傷,用通過加高咬合的方法消除牙合創傷或改變牙齒的移動方向。此外,如果患者對矯治器時戴時停,也會使牙齒的受力時斷時續,增加牙齒的往返運動,松動度增加,患者應堅持認真戴用矯治器。
3、牙齒不移動或移動過慢
如果長期未見牙齒移動或移動過慢,應檢查是否存在以下原因:有時矯治器部件可能阻礙牙齒移動,或者咬合干擾不能允許牙齒作預期移動;加力部件未置于正確位置,調整加力后的矯治器彈簧活動度較大,有時患者不能使彈簧與需要移動的牙齒正確接觸,患者應學會正確戴用的方式;患者未認真按醫囑戴矯治器,如矯治器各部件均很合適,也沒有阻礙牙齒移動的其他因素,矯治牙不移動的原因經常是患者不能堅持戴用矯治器。因此,患者的認真配合是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
4、牙齒移動的方向不正確
因為加力的彈簧與牙齒的不正確接觸而引起,異常的接觸將產生異常方向的作用力和相應的移動。
5、牙齒的過度傾斜
牙齒移動后的傾斜程度取決于作用力大小、牙齒受力部位以及牙齒原有的傾斜度。作用力過大、施力點距齦緣太遠都會使支點向牙冠方向轉移,從而增加牙齒的傾斜程度。另外,如果牙齒原有的傾斜度較大,也會不利于矯治,影響最終的牙軸方向。
6、矯治器就位困難或固位不良
基托或固位卡環過多地進入倒凹區,將使矯治器難以戴入,有時經過調整后得到改善,有時必須重做矯治器。
術后護理
1、適應期(治療后當天~7天)
牙齒會感到無力,同時伴有酸痛感,初期口腔會有異物感。處理方式包括:治療后一周內,可吃較軟的飯或粥類食物;戴上牙套后,一定要做到餐后刷牙,如餐后刷牙不便,可用水或茶水漱口;盡量不喝碳酸飲料;不可咀嚼過硬的食物,也要避免吃太黏的食物。
2、矯正期(治療后8天~365天)
牙齒逐漸矯正中,每次復診后可能會有牙齒發緊的癥狀,輕度疼痛。處理方式包括:不可用門牙,啃咬食物;矯治器安置好后,一個月至一個半月復診一次(具體需遵醫囑)。
3、保持期(治療后366天~730天)
牙齒形態基本達到預期效果,需要對效果進行維護。處理方式包括:治療將近結束時,根據患者情況制作保持器,以保持所取得的矯治效果,只要堅持配戴,一般不會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