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近視激光手術
近視眼由于眼球的前后徑太長、眼睛膜前表面太凸,外界光線不能準確會聚在眼底所致。愛爾眼科醫院準分子激光矯正近視(LASIK/PRK)是用電腦精確控制的準分子激光,根據近視度數和有無散光在瞳孔區的角膜基質層進行刻蝕,使眼角膜前表面稍稍變平。從而使外界光線能夠準確地在眼底視網膜上會聚成像,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近視手術前患者需要在正規醫院進行檢查,需要了解是否適合進行近視手術,有些群體是不能進行近視眼手術的,如高血壓、糖尿病及患有其他感染疾病的患者,需要先治療后再檢查能否進行近視手術
發展歷史
1990年代最初的幾年里,RK手術可謂風光無二,在國內掀起了手術矯正近視眼的第一波高潮,甚至有俄羅斯專家到國內來“走穴”。但很快,近視眼手術便發生了進化。更為先進的PRK手術,即“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出現了。1990年代后期,PRK手術非常受歡迎,特別是在南京。比起前輩RK,PRK先進了很多,手術方法簡單,手術效果好,近視眼手術并發癥少。但由于術后需要長期用藥,也有些手術者因為長期使用激素類眼藥而不注意復查,結果因此導致眼部出現疾患。于是,它再度進化。LASIK(準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鑲術)和LASEK(準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磨鑲術)手術橫空出世。由于可以避免和減少一些并發癥,且恢復快、無明顯不適,所以運用廣泛,特別是前者,是目前開展最多、最廣泛的手術方法。在此基礎上,它還在進化,更為先進的一代名為ORK手術,其全稱是OptimizedRefractiveK eratectomy,即“最優化屈光性角膜切削術”。它屬于個性化切削手術,在治療后的成像效果上有明顯提高,更符合病人個體的要求。但是在術前術后仍然必須接受規范化的檢查和治療,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近視手術顧名思義便是近視眼通過手術治療視力能夠恢復正常
原理
PRK
近視激光手術
手術的原理為應用準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中央前表面,即除去上皮層的前彈力層和淺層基質,使角膜前表面彎曲度減少,曲率半徑增加,屈光力減低,焦點向后移至視網膜上,達到矯正近視的效果,這好比在自己的角膜上磨制一副近視眼鏡片一樣。因術后疼痛、需長期用藥及易回退等原因已逐漸被LASIK替代。
LASIK
手術原理是先采用自動微型角膜板層系統在角膜表面制作一帶蒂的板層角膜瓣,翻轉角膜瓣后,應用準分子激光電腦控制多步分區進行角膜基質內切削,最后將角膜瓣復位。這種方法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彈力層的完整性,用193納米準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基質,避免了術后霧狀混濁的發生。這種手術設備精密昂貴,要求較高的手術技法及無菌的手術環境,在條件較好的大醫院才能夠開展。目前LASIK已經成為最常用的屈光手術方法,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應用,為許多近視和遠視患者摘掉了眼鏡。本技術適合于1400度以內近視患者。 PRK因術后疼痛、需長期用藥及易回退等原因已逐漸被LASIK替代。其中Torsion Lasik簡稱TK,中文譯名為虹膜識別旋轉定位+波前像差引導的準分子激光近視手術,是傳統激光近視手術的飛躍。目前國內能開展這種手術的屈指可數。本段
LASEK
LASEK是更新一代的準分子激光手術方法。與LASIK的 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用顯微角膜刀來做瓣,而是用 角膜上皮環鉆切出一個厚度為60-80微米,直徑8-10毫 米,蒂的弧度為30度的上皮瓣,掀開上皮瓣后用準分子 激光進行原位磨鑲來改變角膜的屈光度從而達到矯正近視、散光的目的,而后上皮瓣復位。手術后對于超高度數的患者可以解決像差,眩光問題。由于上皮瓣厚度為60-80微米,所以為高度數,角膜相對較薄的患者解決了厚度問題,同時對于此類患者,安全性也提高了。
生物學特性
凡激光和生物組織相互作用后所引起的生物組織方面的任何改變,都稱為激光的生物效應。準分子激光與生物組織作用時發生的不是熱效應,而是光化反應。所謂光化反應,是指組織受到遠紫外光作用時,會斷裂分子之間結合鍵,將組織直接分離成揮發性的碎片而消散無蹤,對周圍的組織則沒有影響。準分子激光的光能量幾乎完全被角膜上皮細胞、Bowman`s膜和基質吸收。英國Marshall用氫氟準分子激光對動物角膜作光解切除,并進行了超微結構檢查,實驗發現光解切口邊界清晰,周圍無熱損傷現象。193nm的氬氟準分子激光有許多特點適合應用于角膜屈光手術。其每一個脈沖具有高達6.4eV的能量,這個能量遠超過結合分子碳和碳鍵的結合能量3.5eV,因此光子可以打斷分子之間的結合鍵,將組織分離成揮發性的碎片,此波長的,激光吸收范圍極窄,大約介于3.7-3.9μm之間,也就是超過這個范圍的組織不會吸收到激光,每一發激光可以切削0.2-0.25μm厚度的生物組織,而且每次一致性良好,不會有忽深忽淺的情況產生,因此,切割深度和激光發射數目成正比。由于激光的整個脈沖只有10-20μs,因此其熱擴散效應非常小,周圍僅有0.3-0.8μm的組織會受到傷害。另外,由于電磁波對于角膜的穿透力隨著波長的縮短而減少。在400nm以下,穿透力減至零。故193nm波長的遠紫外線導致無角膜穿透力。因此對于眼球內部的組織沒有任何不良副作用。準分子激光切削角膜的能力,具有超細微的精密度和超細微的損傷程度。193nm波長遠紫外光只產生很少的熱效應,從而對周圍組織損傷限制在很小的范圍。而且,還提供了特別平滑的切削平面。
手術分類
超薄lasik
超薄LASIK即是把角膜瓣做得更薄的LASIK手術。采用法國超薄角膜瓣制作技術,將角膜瓣厚度控制在100微米左右。對于相同角膜厚度的患者而言,超薄LASIK由于把角膜瓣做得更薄,較普通LASIK保留了更多的角膜基質層,降低了風險,更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兼有LASIK和EPI-LASIK的優點,使手術的適應人群更廣,讓許多高度數、薄角膜、常規LASIK不能手術的患者也能有機會實現手術摘鏡的愿望;對于適合做LASIK的患者而言,如果選擇超薄LASIK,將保留更多角膜基質層,手術的安全性和術后穩定性就更高。目前,超薄LASIK已經成為取代常規LASIK手術的主要屈光手術方法。
Epi-lasik
采用特制的角膜上皮刀(這種刀切入角膜上皮層后能智能化地停止深入,再自動把角膜上皮層與下面組織光滑分開)制作的角膜上皮瓣厚度僅50—60微米,完全由計算機和全自動機械控制,制作的上皮瓣特別平整。完成激光切削后將上皮瓣復位,手術即告完成。它融合了LASIK和LASEK的優點,術后的視覺質量大幅提高。其遠期效果更好、更加節省角膜厚度、提供更大的矯治范圍、安全性更高等優勢具有非常誘人的臨床價值。
Q值引導的
Q值引導的LASIK手術根據個體角膜的非球面特性進行角膜個體化切削,保持角膜的非球面特性,使治療精度與效果出現飛躍發展。加上光區、過渡區和治療參數更細微的調整,可得到更加滿意的手術效果。術后視覺質量較常規手術好,還可以減少眩光,提高夜視力。這對需夜間駕駛等患者來說,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晶體手術
手術原理就是在病人角膜緣做一微小切口,把一種特制的人工晶體植入患者眼球內的前房或后房內,不磨損角膜,也無需摘除原來晶體,保留患者眼球生理結構的完整性和調節功能。這種手術,實際上是把鏡片由戴在眼外移到眼內。而且手術是可逆的,萬一不需要這種人工晶體,做個小手術便可取出。該手術效果好,矯正屈光范圍大,本技術適合于1300度-3000度超高度近視、300度以上散光、角膜很薄不能實施激光手術的患者。晶體手術類型主要有:前房虹膜夾持型(簡稱ACL后房型(簡稱I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