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信息
【來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異名】補腎地黃丸(《幼幼新書》卷六)、六味地黃丸(《正體類要》卷下)、六味丸(《證抬準繩》類方》卷一)。
【組成】熟地黃24克,山萸肉、干山藥各12克,澤瀉丹皮、白茯苓各9克。
功用:滋腎,陰,補肝血。
類似配方
處方一
【來源】《仁齋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熟地、當歸、川芎、肉桂、菟絲子、川椒(炒) 、補骨脂(炒) 、白蒺藜、葫蘆巴(炒) 、杜仲(炒)、白芷、石菖蒲各4.5克,磁石(燒,醋淬七次,研,水飛)3.75克。
【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時用蔥湯或溫酒送下。
【主治】勞損耳聾。
處方二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生干地黃(切,焙) 、黃耆(銼)各45克,防風(去叉) 、遠志(去心) 、栝樓子、茯神(去木) 、黃芩(去黑心)、鹿茸(酥炙,去毛)各30克,人參37.5克,石韋(去毛)、當歸(切,焙)各15克,赤芍藥、甘草(炙) 、蒲黃、戎鹽(研)各22.5克,車前子、滑石各60克。
【用法】上十七味,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時以溫酒或淡鹽湯送下。
【主治】腎經虛損,膀胱熱結,小便淋瀝澀痛。
處方三
【組成】熟干地黃(焙)半兩,山茱萸半兩,萆薢半兩,當歸(洗,焙)半兩,續斷半兩,芎窮半兩,黃耆(銼細)半兩,五味子半兩,狗脊(去毛)半兩,細辛(去苗葉)1分,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牛膝(去苗,酒浸,焙)半兩,木瓜半兩。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一。
【主治】腎氣虧損,不能生肝,肝乏生氣,遂多虛冷,肝腎脈俱弱者。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空心鹽湯送下。
處方四
【組成】生地黃(研取汁,留滓)2斤,生姜(研取汁,留滓)2斤,蒲黃4兩,當歸4兩。
【來源】《醫方類聚》卷二三五引《周(辶壬頁)傳授濟急方論》。
【主治】產后腹痛,眼見黑花,或發狂如見鬼狀,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語,心胸脹滿,水谷不化,口干煩渴,寒熱往來,口內生瘡,咽喉腫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產后中風,角弓反張,面赤,牙關緊急,或崩中如豚肝,臍腹(疒丂)痛,煩躁悸惚,四肢腫滿,及受胎不穩,唇口指甲青黑。
【用法】上于銀器內,用慢火取地黃汁炒生姜滓,以生姜汁炒地黃滓,各令干,四味同干,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食前用當歸酒化下。
處方五
【組成】生干地黃2兩,地骨皮1兩1分,麥門冬(去心,焙)1兩1分,柴胡(去苗)1兩1分,枳殼(去瓤,麩炒)1兩1分,赤芍藥1兩1分,黃連(去須)1兩1分,羚羊角(屑)1兩1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1分,百合1兩1分,桔梗(炒)1兩1分,郁李仁(湯浸,去皮,炒)1兩,玄參1兩,檳榔(銼)1兩,茯神(去木)1兩。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
【主治】婦人血風勞氣,頭項筋急疼痛,咽喉干,臍腹痛,四肢無力,血臟經脈不調。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至30丸,煎茯苓湯送下。
同類產品
歸芍地黃丸
知柏地黃丸
桂附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
麥味地黃丸
二十六味地黃丸
復方首烏地黃丸
三十六味地黃丸
八味地黃丸
金匱地黃丸